下游數據

中國從日本泡沫經濟中可以反思什么?

2007年11月30日10:47   來源:西本資訊
摘要:

    中國經濟正在從偏熱走向過熱,與此同時,在流動性過剩、低利率、高通脹壓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經濟中的泡沫化跡象日漸明顯,房地產價格、股票價格等資產價格不斷高漲。

    中國當前的泡沫化跡象與日本上個世紀80年代的情況有類似之處,越來越多的人擔心,中國會走上類似日本泡沫經濟的老路。歷史是最好的借鑒,中國應該從日本的歷史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對現在的決策提供幫助。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曾親歷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過程,對日本泡沫經濟曾有過有見地的分析。他認為,中國應該從日本泡沫經濟的教訓中總結出很多啟示。

    首先,大國崛起不等于泡沫經濟。從歷史上看,大國崛起階段也是最容易發(fā)生泡沫經濟的時期;泡沫破滅之后,便是經濟衰退,通貨緊縮。例如,美國在1920年代曾經出現過股市泡沫與1929年“大危機”;而日本發(fā)生“平成泡沫經濟”時,也正是其急于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走向軍事大國的時候。為避免泡沫經濟給金融業(yè)及國民經濟帶來巨大風險,在“大國崛起”階段,宏觀經濟政策更應高度重視防范泡沫經濟。

    第二,擴大內需不等于擴大總需求。日本在應對日元升值、擴大國內需求時,將作為中長期政策的結構調整與作為短期政策的總需求擴張加以混淆,誤將擴大內需的重點從結構調整轉移到擴大總需求方面。為此,日本政府實行了擴張性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相配套的“雙松政策”,從而為泡沫經濟的形成提供了資金基礎。

    第三,放松管制不等于放松監(jiān)管。日本在推行金融自由化過程中,誤將放松金融管制等同于放松金融監(jiān)管。結果,在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時,金融監(jiān)管也全面放松。相比之下,美國在1970年代放松金融管制時,政府對管制放松領域的監(jiān)管和處罰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得到加強;擔任監(jiān)管的官員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尤其是在規(guī)制放松最為突出的領域,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貨幣監(jiān)理署的工作人員總數,從1970年代到1990年代幾乎翻了一番,分別達到3700人和2500人。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大藏省銀行局的職員只有131人,而真正有經驗的不過15人。

    第四,金融穩(wěn)定不等于金融機構穩(wěn)定。日本著名學者吉野直行認為,應當盡早引入淘汰機制,淘汰經營不善的銀行。但是,在淘汰劣質銀行的時候,如果有金融安全網,就可以有效防范系統(tǒng)性風險,從而維護整個金融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日本由于當時的金融安全網不夠健全,尤其是存款保險制度在設計上存在缺陷,最終還是釀成了金融危機。但由于很快對存款保險制度等進行了適當調整,使得金融危機在較短時間內得到了有效控制。

    第五,泡沫經濟不等于共同富裕。日本社會學家認為,泡沫經濟的后遺癥之一,就是泡沫經濟引起的資產分配出現極端不平等化。因為在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手中擁有股票和房地產的人,其財富積累迅速增加,因而越來越富有;相反,低收入階層和無產者則由于沒有錢購買股票和房地產,與富人之間的財富差距越拉越大。而且,如果低收入階層的人用其養(yǎng)命錢去購置股票的話,那么股價下跌的風險將使其直接面臨生存危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日本的社會安全網比較健全,所以日本在長期經濟停滯、失業(yè)人員增多、甚至爆發(fā)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社會穩(wěn)定,沒有出現大的社會動亂。

    在流動性過剩、通脹預期已經形成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泡沫化趨勢值得高度關注。如果不能有效抑制其惡化的趨勢,在社會安全網還有很多缺口的情況下,泡沫破滅后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沖擊,將比日本嚴重得多。就此而言,從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中總結教訓,對中國當前和今后的政策制訂極為重要。

免責聲明:西本資訊網站刊登本圖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為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廣告服務性信息。頁面所載圖文不代表本網站之觀點或意見,僅供用戶參考和借鑒,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法律提示:本內容系m.qiwhsna.cn編輯、整理,轉載需經授權,若需授權必須與西本資訊與作者本人取得聯(lián)系并獲得書面認可,并注明來源。如果私自轉載,西本資訊保留一切追訴的權力,直至追究私自轉載者的法律責任。

全國主要城市行情地圖

新聞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 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