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數據

房價是否真的面臨“拐點”?

2007年12月23日08:21   來源:西本資訊
摘要:

    深圳樓市自7月份“大變臉”以來,成交量低迷、價格下跌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開發(fā)商雖然對“降價”二字頗為敏感,但變相降價的措施卻一直不斷,除直接打折外,其他變相降價促銷手段也是花樣百出。(焦點房地產網12月22日)     

    源于深圳樓市的這股降價風潮,似乎正在向其他城市蔓延。近日,中國標桿房企萬
科在廣州、上海的樓盤突然之間也開始降價,萬科的董事會主席王石則公開承認“樓市拐點確實已經出現”。

    高房價困擾百姓已不是一天兩天了,假如拐點真的來臨,民眾早點脫離苦海,那的確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且慢,樓市是不是真的出現了拐點,房價是不是真的開始回歸理性,首先必須弄清一個問題,即判斷房價出現“拐點”的標準到底是什么?

    筆者認為,最起碼有三個指標:一是要看投機炒房的瘋狂勢頭有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要看房價,而不能僅僅只看房價漲幅是否下降;三是要從社會平均利潤率的角度來計算房產商的利潤,看其是否合理。

    按照這三個標準,我們可以對目前出現的所謂“拐點說”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首先,這些地區(qū)房價的回落主要是過于旺盛的房產投機需求受到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擠壓,投機者為了降低風險而不得不進行的策略調整,并不是真正的降價。以深圳為例,去年底以來的房價暴漲,很大程度上是以投機性炒作為主拉動起來的,有消息稱,深圳炒樓最瘋狂的時候,二手房交易尚未過戶,買賣合同就已經倒賣了三四遍。

    其次,廣州、深圳的所謂降價,降的只是“房價的增長幅度”,而不是真正的“房屋價格”,有些樓盤的價格甚至是“明降暗升”。據廣州《樓市》雜志主編徐北嬰的介紹,在廣州,國慶節(jié)時,一個平方米是17000元,然后開發(fā)商就拼命地拉價,拉到22000多元,拉價后再給你很多的折扣,內部人員爭取、九五折、送管理費等等,最后計算出來的房價實際上比國慶節(jié)時的17000元還高了2000多元。

    其三,即使按下降后的房價來算,房產商獲取的仍然是暴利。以近來因降價而引起排隊買樓的廣州萬科金色康苑為例,即使以低開的均價14000元/平方米發(fā)售,發(fā)展商按總投資額計算,也可獲取超過100%的稅前利潤;如果按自有資本計算,其投資回報更是高得驚人。

    由此可見,目前的情況是:第一,投機炒房的行為并沒有得到根本的遏制;第二,房價的上漲幅度雖然開始放緩,但房價并沒有實質性的下降;第三,房企獲得的仍然是暴利,民眾深受其害,卻又無力反制。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房企在部分地區(qū)做出的一些有限讓步,很有可能只是其加速資金回籠的一種促銷手段,所謂的“拐點說”只不過是房產商和消費者玩的一種心理游戲而已,千萬不可當真。因為真正意義上的房價“拐點”,正如一篇評論所說,應是價格下跌而不是漲勢放緩,應是價值全面回歸而不僅僅是低于人們在恐慌中預設的“上限”,更不能是照搬商場打折游戲的促銷手段。(來源:北京青年報)

免責聲明:西本資訊網站刊登本圖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為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廣告服務性信息。頁面所載圖文不代表本網站之觀點或意見,僅供用戶參考和借鑒,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法律提示:本內容系m.qiwhsna.cn編輯、整理,轉載需經授權,若需授權必須與西本資訊與作者本人取得聯(lián)系并獲得書面認可,并注明來源。如果私自轉載,西本資訊保留一切追訴的權力,直至追究私自轉載者的法律責任。

全國主要城市行情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