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數據

房價會不會“越調越高”?

2009年12月26日07:00   來源:西本資訊
摘要: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李明旭

    進入12月以來,中國政府頻繁推出樓市調控政策,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調控政策所釋放出的打壓高房價的信號,令房地產板塊成為近期A股下跌的重災區(qū)。

    樓市調控政策的轉變始于本月7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眾所周知,這個會議將為明年全年的宏觀調控政策定調。會議提到房地產政策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是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第二點是要“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zhèn)戶籍限制”;第三點是要“加強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棚戶區(qū)改造”。

    仔細觀察,這些表述與前些年樓市調控政策的思路有了較明顯的轉變——與原來主要抑制需求的措施相比,此次樓市調控政策在支持民眾需求能力(對應第一點和第二點)的同時,開始更加重視對房地產供給能力的培育(對應第一點和第三點)。

    如果樓市調控政策真能以此思路執(zhí)行,會讓市場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勢頭得到遏制的曙光。筆者在今年8月份的文章《房價還沒到拐點》中曾寫道,年內樓市上漲行情將持續(x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樓市供給正遭遇瓶頸(不過,文章仍然低估了年內樓市的火熱程度)。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新建商品房“量縮價漲”的情況,還是京城樓盤排號的火熱場面,都表明目前樓市的供給問題已經愈加突出。

    因而,中央政策若真能采取措施促使樓市供給增加,勢必會在一段時間之后大為緩解樓市的供給壓力,并使得樓價的上漲勢頭承壓。這可謂是對癥下藥之策。

    不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各監(jiān)管部門密集出臺的具體調控措施卻越來越讓人摸不到頭腦。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將個人住房轉讓營業(yè)稅優(yōu)惠措施取消,征免時限由2年恢復到5年,政策目的被表述為“抑制投機性購房”;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抑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升的趨勢”;17日財政部等五部委則推出了土地出讓金繳納新規(guī),規(guī)定“分期繳納土地出讓價款期限不得超過一年,首次繳款比例不得低于50%”。

    營業(yè)稅優(yōu)惠的取消,會有助于阻止樓市投機性需求的入場。不過,政策的另一面影響在于,在目前樓市“賣方市場”的格局之下,部分新增的營業(yè)稅費必將轉嫁給二手房的購買者,再考慮到原本二手房的按揭貸款“待遇”就較新房差等情況,因而一部分住房需求將被擠入到新建商品房市場,這自然會對中央遏制高樓價的政策目標“幫倒忙”。

    土地出讓金繳納的新規(guī),其實對大的地產商和央企是很有利的,因為他們“不差錢”。但這個措施同樣與增加樓市供給的調控策略背道而馳,因為即使是大的地產商,其購置土地的資金成本也會因此而增加、資金運轉效率也會降低,因而它們購地開發(fā)的動機就會減弱;對于小地產商來講,它們購地的能力顯然會因為更嚴格的繳納條件而明顯下降。

    這種提高土地市場進入門檻的措施若被嚴格執(zhí)行,在土地市場上會表現為“地王”出現頻率的降低和土地購并面積的減少;反映到樓市的中長期運轉上,樓市供給能力會下降,這會為高房價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撐,而房地產市場的集中度也會傾向于升高。無怪乎部分大的地產商紛紛認為,目前的樓市調控政策對它們而言是政策上的利好。

    僅以目前出臺的這幾項措施來看,中央政府對樓市的調控方向仍然是比較混亂的。這樣較為混亂的政策,有可能是與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利益協調的結果。不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調控措施的政策效果是不會被看好的。筆者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是,要想從根本上增加樓市供給抑制樓價的上漲,除了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應,最有效的辦法是要解決小產權房的問題——當然,鑒于這種辦法會使得地方土地財政遭到沉重打擊,小產權房合法化顯然是遙遙無期的。而如果政府要“小打小鬧”地增加供給,也應該嚴格監(jiān)管地產商購地后進行投資開發(fā)的時間和進程,這能有效緩解地產商屯地情況的屢禁不止,而不是在提高土地市場的門檻上做文章。

    在這么寬松的流動性狀態(tài)和如此低的利率水平下,任何貌似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都會事倍功半,且不論政策發(fā)揮效力本身就要有一定的時滯。再考慮到現階段樓市調控措施自身的混亂性,半年內主要城市的樓價要迎來拐點其實很難。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國內樓市會在近幾年一直漲下去。從現在的情形看,在明年年中的某個時間,地產商近期加大投資所形成的房屋供給將集中入市,央行也會鑒于通脹上行而開始逐步升息。大致從明年下半年開始到2011年,主要城市的高樓價將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

免責聲明:西本資訊網站刊登本圖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為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廣告服務性信息。頁面所載圖文不代表本網站之觀點或意見,僅供用戶參考和借鑒,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法律提示:本內容系m.qiwhsna.cn編輯、整理,轉載需經授權,若需授權必須與西本資訊與作者本人取得聯系并獲得書面認可,并注明來源。如果私自轉載,西本資訊保留一切追訴的權力,直至追究私自轉載者的法律責任。

全國主要城市行情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