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數(shù)據(jù)

上海房市:讓觀點更靠近真相

2007年04月17日12:57   來源:西本資訊
摘要:

    新聞背景:2006年底,上海社科院房地產業(yè)研究中心的研究曾顯示:上海房地產價格指數(shù)從2000年開始增長,增速在2003年到達頂點后放緩,與之相對應,上海房價上漲幅度也在逐步回落,住宅價格上漲幅度已經低于消費品價格的漲幅。房價運動已經進入“正?!狈秶?。而同期,另一份出自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的報告《2006年上海房地產發(fā)展實證數(shù)據(jù)》則顯示,2006年上海商品房均價的漲幅在4%左右,2005年度的漲幅則超過20%。一時間,圍繞上海房市的爭論四起:是漲還是跌?多年的調控是否到位?商品房是否“3年內將出現(xiàn)供大于求”?
  
    楊波:近期,有關上海房地產市場的爭論和數(shù)據(jù)異常繁雜,專家之間的觀點也都差異很大,不由讓人心生疑竇:究竟是因為事實太過于復雜,還是分析者本身有問題?

  張泓銘:談房地產問題首先一定要放正心態(tài),否則方法的合理性與結論的準確性也會大打折扣。分析者應該要站在獨立的、客觀的角度去認識房地產市場,既不能簡單地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更不能站在有房者的角度,或者站在某一個政府部門的角度來看問題,發(fā)布言論。應該說,現(xiàn)在很多有關房市和股市的分析和討論,都有利益相關人的主觀意愿摻雜其間的痕跡,呈現(xiàn)出來的觀點也是大相徑庭。

  房地產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不僅有地域性,而且有異質性。分析房市有一套復雜的指標體系,比如購買土地,開發(fā)土地,工程施工,商品預售、銷售,空置率以及價格指標等。用什么方法、指標來分析房地產市場,因人而異,千變萬化?,F(xiàn)在很多評論文章僅從某一個指標入手,意圖說清復雜的房市問題,顯然不夠科學,不夠嚴密,不夠準確。我認為,要測度房產價格穩(wěn)定與否,應該采用能反映供求變化的同質價格指數(shù),所以我們選用了發(fā)布多年的“中房上海價格指數(shù)”作為數(shù)據(jù)來分析上海房地產市場。

  楊波:可是有業(yè)內人士對“中房價格指數(shù)”的客觀性提出了質疑,認為該指數(shù)并不是所有交易成交價格的統(tǒng)計,而是“選擇了一些樓盤的價格作為樣本來進行統(tǒng)計”。

  張泓銘:選擇中房價格指數(shù),首先因為它時間長,是從1995年開始長期觀察的結果,有延續(xù)性,有可信度,能夠比較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其次,住房價格是一個立體的概念,分析房市的價格指標很多,究竟用哪一個?有人用“平均價格”來分析房市,“平均價格”受房市結構的影響很大,高價房多了,平均價格上揚;低價房多了,平均價格則下跌。再有,我們現(xiàn)在很多住房價格并未納入統(tǒng)計,因此單純地采用“平均價格”是不夠準確的。

  楊波:是不是說,有關房地產市場供求狀況的觀點差異,是由于分析方法的差異所導致的?

  張泓銘:應該說,媒體的報道也有誤導的成分。一些報紙就喜歡尋章摘句,斷章取義。我2006年末個人說的“上海宏觀調控基本到位”的話,結果就變成了最近一個報告的基本觀點。還把2006年年中別的機構一份報告的內容,如“上海商品房供大于求至少三年”也安在2007年的報告里。這是技術層面的失誤。還有一些報道則是道德層面的問題,它追求的是眼球效應,所以發(fā)布言論就有點不負責任。

  我們觀察和研究房地產市場,主要是看它的一個長期走勢,看它的價格是不是穩(wěn)定,是不是與GDP增幅、與職工收入水平、與CPI相協(xié)調。我們的研究表明,2005、2006兩年,由于中央政府加強了對房地產的調控力度,這兩年上海的新建住房價格和新建住房市場基本上是穩(wěn)定的。

  楊波:調控基本到位,評判的標準是什么?難道不是看房產價格與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是否相匹配嗎?

  張泓銘:上海目前的新建住房價格水平是否合適,是否同消費者的承受能力相匹配,那是另外一個重要問題,需要在調控中繼續(xù)探索解決。不能因為對價格水平的質疑,而否認目前房地產市場基本穩(wěn)定的結論。

  調控政策是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特殊管理手段。調控有階段性,更有針對性??v觀2004年以來中央政府對房地產業(yè)的調控舉措,主要是為了解決四大問題:房產投資過猛;房價上升太快;住房結構不合理;房地產市場秩序比較混亂。2004年春夏,針對當時房產價格飆升、投機成分過大等問題,中央政府有過一次收緊地根和銀根的調控,對市場起到了某種收斂作用。但是2004年秋冬房市價格再次飆升,一直延續(xù)到2005年春。假如不予調控的話,后果不堪設想。按照中央部署,上海實施了一系列規(guī)范投資、抑制投機的措施。兩年以來,上海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價格平穩(wěn),投機者相繼離場,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導致的混亂基本上得到緩解。

  從階段性目標來看,調控顯現(xiàn)了成效。至于住房結構不合理,價格水平偏高,這些問題不是一兩年間的階段性調控能夠達到的目標,需要通過長期的有智慧的房地產管理來加以解決。

  楊波:國際上對于一個地區(qū)房價是否合理,通常使用一個房價收入比來衡量。根據(jù)這個指標,很多人認為,我們現(xiàn)在的房價還不太合理。

  張泓銘:我們必須反思一個問題:房價收入比過高的情況下,為什么那么多人買了房?這是不是另一個不合理呢?我覺得我們可能把所謂的房價收入比看得過分簡單了。比如現(xiàn)在有人算出來的11:1,究竟是哪個價格與哪個價格的比值?如果是平均價格與平均收入水平的比,我覺得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至少在學術上是不嚴密的。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由于目前住房保障體系還不到位,造成房地產剛性需求太強,某種意義上擴大了市場需求,導致住房價格居高不下。房價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不是一個單純的價格問題,還有一個供求關系的問題和住房保障問題需要解決。

  楊波:有人說,股市上漲房價下跌,政策風向不容樂觀,這十六個字,大致可以反映上海地產界對2007年樓市發(fā)展的普遍預期。

  張泓銘:在資本市場不很充分、貨幣緊缺的前提下,是有可能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但現(xiàn)在在人民幣流動過剩的條件下,股市的上漲只是降低了對房地產市場的沖擊。2006房地產市場保持了平穩(wěn)發(fā)展的態(tài)勢,2007年將繼續(xù)企穩(wěn),這不僅是慣性使然,從供求關系來看,市場的真實需求和理性投資的量也會相對穩(wěn)定。此外,從全國來看,宏觀經濟的穩(wěn)定,將為上海未來幾年房市的穩(wěn)定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中,有兩項重大的或決定性的因素:中央要求2007年經濟發(fā)展“又好又快”,“好”在“快”前,確保宏觀經濟不過熱,這將消減房地產過熱和價格上升的基礎;中央將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放在突出位置,降低人民幣流動性過剩的程度,這將降低對房地產消費和價格沖擊的可能性。此外,在房地產管理上,中央要求增加住房供給,直接從供求關系上調節(jié)房價;要求各地抓緊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從另一面降低“房市”過熱的可能性。

  楊波:有觀點認為,房價問題首先是政治問題,其次是政策問題,最后才是市場供需問題。您是否同意?

  張泓銘:住房價格問題首先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題。但不要把什么問題都政治化。說到底,住房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問題,房地產價格劇烈波動,比如猛漲或猛跌,都有可能會釀成嚴重的政治問題。

  我們認為,目前上海房價指數(shù)基本在正負1%-2%之間波動,是在合理、正常范圍。當然,因為房地產是非常特殊的商品,總價值非常高,而且交易時間較長,市場反應相對遲鈍,供求的數(shù)據(jù)往往來不及反映即時的變化,因此不能光看一兩個月的數(shù)據(jù),也不能將由個案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整體化。

  如果從長時段的發(fā)展來看的話,1999年,按照中房指數(shù),上海房價大體跌掉27%,處于歷史的低谷,其時房屋空置率也是最高,但是為什么消費者仍然覺得房價高?市場也沒有出現(xiàn)瘋搶的局面?或許從消費心理學角度才能更好理解,價格的高低永遠只是個相對的指標。

  楊波:長期來看,上海房價的走勢是否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同步?

  張泓銘:根據(jù)我的觀察,房價的走勢與經濟發(fā)展是密切相關的。這一點很多國家、地區(qū)的經驗都可以證實。當然,在經濟總體上升的過程中,也不排除房價某些年份上升、某些年份下降的情況。因為除了供求關系是否協(xié)調,也要考慮季節(jié)性、地域性因素的影響??傮w而言,未來上海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在各項政策基本穩(wěn)定的前提下,不會有重大波動。來源:解放日報

免責聲明:西本資訊網站刊登本圖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為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廣告服務性信息。頁面所載圖文不代表本網站之觀點或意見,僅供用戶參考和借鑒,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法律提示:本內容系m.qiwhsna.cn編輯、整理,轉載需經授權,若需授權必須與西本資訊與作者本人取得聯(lián)系并獲得書面認可,并注明來源。如果私自轉載,西本資訊保留一切追訴的權力,直至追究私自轉載者的法律責任。

全國主要城市行情地圖

新聞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 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