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數據

王石:做地產千萬別把錢賺絕

2009年02月21日07:17   來源:西本資訊
摘要:

    美國次貸危機正是房地產業(yè)暴殄天物的惡果。做房地產千萬別把錢賺絕,要學會和市場共贏。

  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做房地產千萬別把錢賺絕,要學會和市場共贏。2008年,沒有人再爭論拐點的真假。理論上,我是一個徹底的勝利者;實際上,我絲毫沒有勝利者的喜悅。兩者之間,我滿心都是反省。

  2008年6月份,我關閉自己的博客之后,踏上一條反省與取經之旅。這條旅程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去美國,一條是去日本。

  考察與反省這一路,讓我有很多觸動。我們看到,世界各國在空前統(tǒng)一地對抗金融風暴。過去,我們反思這場危機歸結為過度泛濫的金融創(chuàng)新;現在我們發(fā)現,次貸只是危機爆發(fā)點,房地產過熱才是危機的根源。

  次貸說到底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人們稱之為金融衍生品。在完全的市場經濟體系中,每一種產品的誕生,對應的都是一種新需求。那么,次貸對應的新需求并不是媒體所稱的"幫助無力購房的人實現從無產者到有產者的美國夢"。次貸真正對應的新需求是房地產公司,是幫助它們消化已經過剩的供給。

  美國次貸產品泛濫的程度與美國房地產業(yè)過熱的程度高度一致,次貸危機正是房地產業(yè)暴殄天物的惡果。

  誰都知道,暴殄天物的后果是災難性的,甚至有可能讓整個行業(yè)斷子絕孫。在2006年與2007年,中國房地產業(yè)也出現了過熱,暴利的誘惑極大地透支了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與住房夢,我曾用過一個詞叫"心驚肉跳"?,F在,我更有了暴殄的感覺,這是一個行業(yè)的大忌。一個健康發(fā)展的產業(yè)絕不能為了"非理性繁榮"而集體理智,這正是我當時拋出拐點論的重要原因。

  當然,中國房地產業(yè)與美國至少還有兩段的差距。第一段是從拿地競爭升級到質量與品牌競爭,變成一個真正成熟的市場。第二段是在成熟的市場上,房地產巨頭與個性化的專業(yè)小公司共存競合。以中國的房地產業(yè)來衡量,這個成熟的門檻仍是1000億元。

  到那時,如果中國房地產業(yè)再出現過熱,那就容易出現類似美國當前的次貸危機。我希望,中國能活到那時的房地產公司能保持一份理智,把美國的次貸危機當做前車之鑒。

  中國房地產業(yè)目前正處于寒冬,然而,只是困境并非絕境。拐點與寒冬只會打亂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向成熟的節(jié)奏與陣容,但絕不會改變方向。作為一家優(yōu)秀的企業(yè),冬天其實應該是反思、磨牙與苦練內功的好時候。

  作為萬科來講,我們前兩年也同樣喪失理智犯了忌,拿了好幾個地王,搞得當前的資金鏈比較緊張。但我們真正要做的不僅是如何度過當前的危機,還要形成一套機制來保持公司的理智與穩(wěn)健,避免因暴殄而狂熱。

  暴利很容易讓人狂熱,一旦狂熱則后果慘重。市場是公平的,是會報復人的,當一個行業(yè)賺錢太容易,這個行業(yè)離災難就不遠了。所以,1992年我明確提出"萬科超過25%的利潤不做",當時房地產業(yè)正火得一塌糊涂,一片嘩然地嘲笑我們無能,但這個無能讓萬科躲過了1993年的危機,在房地產泡沫破裂時得以幸存。

  今天,我把萬科今后的法則總結為四個基本點:

  (1)萬科不做看起來風光的紀念碑,很容易變成公司的墓碑。

  (2)萬科不回避暴利,但絕不能把暴利當做追求,因為暴利往往暴斃。

  (3)萬科手里錢越多越要冷靜,很多公司不是窮死而是富死。

  (4)萬科絕不跟政策對著干,也不搶著當政策試驗田,集中精力于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

  這一次,萬科能在整個行業(yè)狂熱時較早地恢復理智,提前過冬,這是值得慶幸的?!陡偁幜Α?/P>

免責聲明:西本資訊網站刊登本圖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為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廣告服務性信息。頁面所載圖文不代表本網站之觀點或意見,僅供用戶參考和借鑒,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法律提示:本內容系m.qiwhsna.cn編輯、整理,轉載需經授權,若需授權必須與西本資訊與作者本人取得聯系并獲得書面認可,并注明來源。如果私自轉載,西本資訊保留一切追訴的權力,直至追究私自轉載者的法律責任。

全國主要城市行情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