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數據

媒體指樓市存3團迷霧 成房價上漲“隱形的翅膀”

2009年06月14日09:21   來源:西本資訊
摘要:

     剝開這層表象,樓市的冷與熱、蕭與榮、跌與漲,似乎依舊“亂花欲漸迷人眼”。這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市場,并不差錢,只差誠信。
 
  前一陣子還是土地流拍,轉眼新地王橫空出世;前一陣子還很冷清的樓盤門口,轉眼又見排隊搶號景象;前一陣子還在打折促銷的房價,轉眼重回強勁上升通道……正經歷一場“小陽春”的樓市,是什么興奮劑讓一度凍結的樓市陡然亢奮?有人分析流動性充裕,有人分析通脹預期,有人分析冒險家、投資客卷土重來……

  但老百姓就是不能明白:既然前一陣子房子能賣每平方米8000元,為何轉眼非要漲到每平方米1萬多元?難道樓市的價格就是開發(fā)商手里把玩的橡皮筋嗎?難道樓市的價格就不受任何監(jiān)管嗎?

  剝開那些看上去堂皇的表象,樓市的冷與熱、蕭與榮、跌與漲,似乎依舊“亂花欲漸迷人眼”。也許除了房地產商,沒有人看得清里面的江湖門道。這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市場,并不差錢,只差誠信。

  比如,房價成本始終是一團迷霧。

  抱怨了好多年,房價成本一直潛伏很深。房地產商將其視為“商業(yè)機密”,有關部門也相當配合,一直“不便過問”。問題是,房產成本一天搞不清,圍繞房價的一攬子問題就仍然是一筆糊涂賬。

  目前,國家統(tǒng)計局瞄準40個重點城市商品房價,正著手成本摸底調查,直指項目土地費用、城市基礎建設費、項目建造費用、項目銷售費用和各項稅費、項目總建筑面積和項目銷售總收入,而這些正是目前房地產常規(guī)統(tǒng)計制度還無法全面、詳細覆蓋的統(tǒng)計信息。摸底調查能不能打開房地產成本的“黑匣子”,對于一個健康、透明、誠信的樓市很重要。

  漲跌是一團迷霧。

  一邊是商品房熱銷,另一邊是退房頻發(fā);一邊是存量壓力較大,另一邊卻又供不應求;一邊是市場預期仍未完全樂觀,另一邊已是漲聲一片……樓市怪相后面,開發(fā)商是導演兼主演,一些地方政府和銀行是配角,上演了一部樓市漲跌懸疑大片。

  懸疑的真相在哪里?

  有人揭秘——開發(fā)商為緩解資金困局,通過“自產自銷”等手段騙取銀行房貸,同時營造熱銷假象,又迷惑消費者。有一些開發(fā)商常說不要“妖魔化”開發(fā)商,實質是他們自己把自己“妖魔化”了。難怪,很多只好說:樓市里的水很深……不過,《無間道》里有一句話說得好:“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在任何一個競爭充分的市場里面,靠發(fā)布虛假信息欺騙消費者,這樣的假象終究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冷熱是一團迷霧。

  根據國家發(fā)改委和統(tǒng)計局最新發(fā)布的5月份的房地產數據,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出現(xiàn)連續(xù)三個月保持上漲,五月份環(huán)比漲幅達到0.6%。與此同時,今年前5個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5.5%,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6.7%。

  伴隨樓市回暖的,還有一些令人憂慮的消息傳來。比如,一些開發(fā)商把央行出臺的第一套房貸優(yōu)惠政策,用到了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房身上。去年年底央行發(fā)布個人房貸“新政”,也就是首套住房利率打七折,首付降至二成的優(yōu)惠政策。各大銀行集體違規(guī)給二套房貸暗中松綁,開發(fā)商竟然聲稱“一人竟可貸35套房”。如此“回暖”,有多少是百姓購買力的真實反映?又將為未來埋下多少隱憂?

  三團迷霧已經化成樓市里的“隱形的翅膀”,帶著房價扶搖直上……

  經濟學家易憲容說:現(xiàn)在一些概念都是開發(fā)商自己編造出來騙人的,輿論應該煉就火眼金睛,幫助民眾辨明真相。

  關于樓市,老百姓的疑問還有很多:樓市是不是消費市場?老百姓是不是消費者?市場尊敬不尊敬消費者的權利?消費者有沒有權利看清這個市場,誰又為普通消費者打開樓市的天窗?誰應當肩負起“消費者的慧眼”的職責?

  無論是火爆還是低迷,樓市一直被呼吁要理性,要維穩(wěn)。缺乏完善的監(jiān)管,難有健康、誠信、透明的樓市。(工人日報)

免責聲明:西本資訊網站刊登本圖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為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廣告服務性信息。頁面所載圖文不代表本網站之觀點或意見,僅供用戶參考和借鑒,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法律提示:本內容系m.qiwhsna.cn編輯、整理,轉載需經授權,若需授權必須與西本資訊與作者本人取得聯(lián)系并獲得書面認可,并注明來源。如果私自轉載,西本資訊保留一切追訴的權力,直至追究私自轉載者的法律責任。

全國主要城市行情地圖

新聞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 總排行